来源: 李文信问答网
2024-05-14 04:56:45

岑阳镇:志愿服务筑牢“防溺水”安全堤

  化身“宣传员”,织密宣传覆盖网。朝堂村组织“柚来了”志愿服务队,通过小喇叭、微信群、宣传单等方式向居民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;铺前村通过上户宣传及集体宣讲的方式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,提高群众安全意识;蔡坞村组织“甜姐”志愿者为学生详细介绍救生衣、救生圈的使用方法,让同学们以“第一视角”感受救生圈与游泳圈的区别,提高大家的自救技能;铺前社区童心港湾、黄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别开展“防溺水宣传小课堂”,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开展了“一盆水闭气”体验活动,让学生零距离感受“溺水”危险,增强安全防范意识。

  当好“排查员”,保障设施覆盖面。岑港村、黄家村巡查员对辖区内的重点河段、重点危险水域以及易发溺水事故点开展全面排查,巡查过程中对警示牌、救生圈、救生绳、救生杆“四个一”的完好情况仔细核查,及时将摸排中发现的问题上报,做到了防溺水安全隐患早发现、早消除。

  做好“巡防员”,盯紧安全重点区。姜家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由“姜+有你”志愿者与村干部组建巡逻小组,对易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域进行重点巡查;岑阳义警服务队铺前社区队员对学校附近的水域进行安全巡防,及时劝阻和制止在危险水域附近嬉戏的中小学生,并告知家长要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,履行好监护责任,加强对孩子日常的防溺水教育和管理。

支持青年人才当科创主角

  走上“擂台”,面对业界、学界评委,分享推动技术进行产业转化的构想;奔向展厅,与其他单位(项目)一起,参加成果展示、交流对接等活动……记者初见吉林大学博士后孟浩时,他正忙得“脚不沾地”,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。团队获得金奖后,孟浩兴奋地说:“电话接不过来,不少企业和单位提出合作意向。”以大赛为合作交流的平台,很多像孟浩一样的青年科创人才都收获不小。

  作为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、层次最高、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,大赛吸引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挥洒才情、碰撞智慧。有人说,这是“最强大脑”的集结,“硬核”力量的对决。这一创新创业的舞台,让众多优秀博士后青年脱颖而出,有利于激发他们攀登科研高峰的动力,壮大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生力量。

 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,博士后群体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们身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一线,有创造的想法、创新的潜力、创业的动力。如今,广大博士后努力推动产学研用对接,积极把相关科研成果投入到各行业各战线。

 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并非易事,需要架桥梁、畅渠道。手上的科研成果,应用价值有多大?是否有未被发现的应用场景?这是采访时不少人的关切。大赛就是交流互鉴的空间,有利于信息交互、资源融通。与同赛道选手竞技,跟专家评委、企业交流,来自清华大学的张伟挺有感触:“我们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有了更清楚认识,有助于挖掘更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。”展现亮点、交流提升,助力科研成果在转化落地中找准定位、更好发挥效益。

  从大赛看科创活力,健全完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。在大赛现场的“来揭榜”区域,展板上列明单位简介、技术需求,博士后团队可根据自身专长“揭榜”应征。如今,各类“揭榜领题”活动已逐渐常态化、机制化,对科创团队形成吸引力、带动力,为业界带来破题新方案。实践中,还应进一步探索创新,不断丰富形式、完善机制,更好激励科创人才关注产业需求、投身科技创新。

  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,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、更好的帮助、更有力的支持,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、当主角。”无论是博士后制度还是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,都在回答一个问题:如何让人才资源、创新资源、产业资源、市场资源实现有机统一。既培养好人才又使用好人才,既孕育广阔市场又满足市场需求,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价值,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、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。就此而言,仍需不遗余力为人才成长发展、创新创业创造条件,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、各展其长,推动创造活力竞相迸发、聪明才智充分涌流。

  “未来已来,脚步更快”。大赛内外,主题曲《未来为我而来》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。创新体制机制,营造良好环境,搭建干事创业平台,让施展才干的舞台更大、创造价值的机会更多,日益积累的青年人才优势就能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。 (沈童睿)

洪老太喜迁新居

  洪菊花最早住在大茅山集团下属农林场的土墙房中,后来江西光学仪器厂迁往上饶,留下了很多老旧职工房,洪菊花便搬往老旧职工房中住了几年,这些房子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,条件设施比较简陋,跟不上城市现代生活的步伐。

  据了解,德兴市大茅山集团是一个拥有50多年历史的农垦企业,企业员工大都居住在偏远山区,部分职工的住房破旧不堪。为了满足广大农垦职工对改善居住条件的美好期盼,在德兴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集团于近年开始进行棚户区、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,并将住房小区安置在环境优美、交通便利的花桥镇政府所在地附近,解决了偏远山区农垦职工的住房问题,首期李家畈小区就让350多户农垦职工住进了新房。近日,随着黄柏洋农垦二期房子的投入使用,又有300多户农垦职工拿到了钥匙。在子女的帮助下,洪菊花喜迁新居,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。

  据了解,大茅山危改房共计1333套,户型有120平方米、100平方米、70平方米不等,每套房还配了车库、储物间。一幢幢漂亮的农垦安置房成为花桥镇秀美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(廖培根)

发布于:上思县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用户反馈 合作

Copyright ©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

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